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发展战略
信息来源 :                         发布日期 : 2016-08-12 14:16:59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从学会成立到今天不过刚刚走过近一年历程,但在五年艰辛努力而积攒、孕育的巨大能量驱使下,我们年轻的学会渐入佳境,得到了蓬勃发展。我们有了在麻醉领域发展中医药的平台,同时也有了明确奋斗的方向,我们开始沿着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奋勇向前。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理论才刚刚在麻醉领域兴起,我们肩负着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重任,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新的责任。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精神使我们过去受益,也使我们正确认识现在,同时也指引我们创造未来。我们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我们不断吸收着中华民族的先辈在漫长的奋斗积累中留下的文化养分,只有置身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时空坐标中,才能真正体会不平凡时代的历史分量,也才能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力量,以及13亿中国人民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阔步走向未来的自信与豪迈。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发展战略》的内容和思路汇集了我国老一辈麻醉学家的真知灼见,是诸多著名麻醉专家几年来不断的求证、探索,是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的全体同仁智慧的结晶,是众多麻醉学者思想的升华。有了这部发展战略,我们中西医麻醉学者才能真正了解发展背景,把握当前的机遇,深刻了解发展内涵,构建发展基础,拓展中医药麻醉应用领域,最终实现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看到全局和未来,以此来坚定我们的信心,拓展我们的能力,持之以恒,勇于进取。

我们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责任,我们必须携起手来,用强大的合力去面对困难,去奋斗不息。我坚信,在广大同仁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创造属于今天、面向未来的巨大成就,必定能在中国乃至世界麻醉史上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你我共同的努力和成就从此也必将载入中华麻醉的史册。让我们挽起臂膀,勇往直前,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贡献我们的力量,在中华中医药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书写我们新的辉煌。

一、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认知过程——“爱、信、懂、用”

爱: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国学、热爱中医,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而自豪。

信:相信中华古代文明创立者的智慧,相信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相信中国传统医学经典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相信中医的整体观、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

懂:适时地去关注中医,学习一些中医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了解麻醉手术相关的中医观点和理论。

用:在理论指导下,适时的开展一些临床应用,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才能得到升华。先模仿性应用,再规范化应用,再创造性应用。

二、发展背景

(一)中国古代麻醉术发展历史

最早的麻醉记载: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已饮,有顷不痛。复痛,饮药如数。不痛,毋饮药。”

睡圣散——《扁鹊心书•神方•宋•窦材 》

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

山茄花(曼陀罗花);火麻花(大麻)

收此二花时,必须端庄闭口。采后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七月采火麻子花,八月采山茄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不觉苦痛,盖古方也。

相传此花,笑采浸酒饮,令人笑,舞采浸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 

蒙汗药” ----《药性会元•明•梅元实》

“神仙醉,押不芦,曼佗罗等药食之令人轻身通神见鬼” 。

一说是草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神经末梢有先兴奋后麻醉的作用。

二说是曼陀罗。“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任人戏之,吾尝试之乃验也”——《本草纲目》

三说是押不卢(毒参茄 )。南宋周密记载:押不卢产于回回国西边数千里,一点粉就能使人昏睡不醒,三天之后再用另外一种药即可醒来。

“五溪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迷(毒)酒

《列子•汤问篇》记载:“鲁公扈,赵玉婴二人有疾,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胃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二人辞归。”

麻沸散——《后汉书•华佗传•南朝•范晔 》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三国志•华佗传》:“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传说系由曼陀罗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天南星1钱,共6味药组成;另一说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组成。

针刺镇痛

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中,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是治疗局部或附近部位的各种疼痛,在所罗列的三百多个穴位中绝大多数有这种功能。

多数穴位都有治疗疼痛的作用,如: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配合谷治咽喉肿痛;天府、侠白、尺泽:配曲池治肘臂痛;

针刺麻醉《集异记•唐•薜用弱》

唐代文学家薜用弱在其所撰《集异记》中,曾记载有我国第一例针刺麻醉手术;唐初政治家狄仁杰,有记载“善医术,尤长针刺。显庆年间,狄氏应制入关,途中,遇一豪富家孩子约十四、五岁,鼻端生一拳头大肿瘤,痛难忍。狄氏随即给患儿针刺脑后穴位,顺利摘除鼻端肿瘤”。

(二)上世纪五十年代针刺麻醉开展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针麻的优点在于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但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等问题。

1. 针刺麻醉类型

▪ 单一针刺麻醉

▪ 针刺复合麻醉

2. 针刺麻醉的作用原理

▪ 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

▪ 神经化学机制

▪ 分子机制研究

▪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 针刺麻醉的临床运用

▪ 针刺麻醉的作用

▪ 针刺麻醉的特点

▪ 针麻的缺陷

▪ 针刺麻醉使用范围

▪ 针刺麻醉的适应症

▪ 针刺麻醉的禁忌症

4. 针刺麻醉方法

▪ 术前准备

▪ 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 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5. 针药复合麻醉

▪ 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

▪ 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 针刺—硫喷妥钠复合麻醉

▪ 针刺—局部复合麻醉

6. 针刺麻醉的方法

▪ 术前准备

▪ 选穴

▪ 刺激方法

7. 针刺麻醉的临床效应

针麻效果分为三类:

【第一类】
针麻效果稳定,并已通过省市和部级成果鉴定,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推广的手术有甲状腺手术、前颅凹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剖腹产手术、拔牙术、输卵管结扎术、肺切除术。

【第二类】
针麻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稳定的手术,或已接近效果鉴定的手术,如上颌窦根治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斜视矫正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第三类】
应用针麻效果较差的手术,如四肢骨科手术、会阴部手术等。

(三)近年穴位刺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

1、 穴位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穴位与神经、血管、淋巴、肥大细胞、感受器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但尚未得出最后结论。

2、 经络与穴位间的信息传递

经络与穴位的信息传递与表皮缝隙连接、穴位的钙库、液晶物质、弹性与胶原纤维以及神经肽释放有关,但没有定论。

3、 穴位与中枢间的关联

穴位刺激可通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闸门控制理论、内源性镇痛系统及物质产生效应,但特异性及与时效、频率的关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4、 穴位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穴位内的能量代谢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深部温度、二氧化碳量、氧含量等可能是针刺引起生物效应的可靠指标。

临床研究

术前的抗焦虑、镇静,术前诱导减轻高气道反应,针药复合麻醉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穴位刺激治疗术中高低血压、心律失常、低体温、寒战、烦躁、呃逆、苏醒延迟等,术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术后镇痛、促进康复、防治POCD等。

应用范围总结:

术前镇静和抗焦虑

治疗术中寒战、烦躁、高低血压、心律失常、低体温等

术中器官功能保护

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

针药复合麻醉

防治术后并发症

(四)中成药临床应用研究

1、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围术期低血压、休克及心肌缺血等。

2、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失血性休克、心衰等。

3、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用于围术期心绞痛、心梗、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心脑血管意外。

4、参芪扶正注射液:益气扶正。用于术后康复、肺功能低下等。

5、黄芪注射液: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用于心功能不全。

(五)中药成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姜黄素:有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利胆、抗癌等作用

葛根素: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高乌甲素:解热、降温、抗炎、免疫调理等。用于调控应激、术后镇痛及促进康复。

人参皂苷:可用于术后放化疗,提高白细胞,增强体质。

黄芪皂苷:抗炎、免疫调理、抗血栓形成等。

川穹嗪: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利于制剂创新;有利于质量标准的科学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的获得;有利于现代中药复方的创制;有利于药理学、治疗学新视野的拓展

存在问题

纯分析的观点;未经充分筛选;生搬硬套母体药材功效、中医证型

今后的方向

区分活性强弱;坚持复方为主;重视临床实验

(六)围术期中医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应用: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肾元理论

辨证应用:六经辨证、八纲辨证

理论探讨:局麻、全麻中医理论;术中不良事件中医理论;术后并发症的中医理论;加快术后康复的中医理论;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振兴与实力展现

2、传统文化强势回归

3、中西医结合新认识、再认识

4、现代麻醉发展进入“平庸”和“无为”,被现代科学技术所覆盖

5、麻醉向围术期医学转变

四、发展内涵

(一)想做什么:

1、将中医药应用于麻醉与镇痛领域

2、解决西医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二)能做什么:麻醉与镇痛

辅助麻醉与镇痛;解决围术期意外;防治术后并发症;促进麻醉手术后康复

(三)怎么去做: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理论与实践统一

五、发展框架

寻求麻醉领域对中医药的广泛共识;培训麻醉手术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探索围术期中医理论;寻找中医药围术期恰当的切入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特色研究;寻求中医药干预有效性证据、生化、生物学证据;开展中医药有效性的大型多中心研究

六、发展目标

1、制定出多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规范

2、建立麻醉手术相关的中医系统理论

3、拓展中医药在麻醉与镇痛应用领域

4、构建中国特色麻醉体系

5、再次登上世界麻醉巅峰

七、发展具体内容(理论)

麻醉中医药文化;麻醉本身的中医理论;麻醉手术相关问题的中医理论;麻醉并发症的中医理论;加速术后康复的中医理论

八、发展具体内容(实践)

中药与针刺麻醉;中药与针刺镇痛;中药、针刺复合现代麻醉;穴位刺激基础与临床研究;中药提取物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成药应用研究;中药应用探索

九、问题与愿景

中医理论的认识与普及;双懂人才的培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利用;无比坚定的信心与执着追求;成果被认可度;中国特色麻醉体系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