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从1991年6月开始筹备,1992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的叶任高教授任主任委员。1998年5月在厦门召开的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上,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叶任高教授连任主任委员。2005年4月在桂林换届产生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陈以平教授任主任委员。2011年11月在北京换届产生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陈香美院士任主任委员。2015年10月在南宁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陈香美院士连任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以“源于中医,高于中医;源于西医,高于西医”为本学科的发展理念,以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为重点,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强化“西学中”和“中学西”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委员和青年委员的学术水平;精心组织全国学术会议,推动中国中西结合肾病事业繁荣和快速发展;聚集全国专家队伍,帮助和带动地域肾脏病学事业全面发展;开展中成药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提高医生的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意识和水平,促进民族医学健康发展;凝聚全国专家智慧,制定、发布、推广诊疗指南,相继发表“IgA肾病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践指南”和“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于推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相继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网站(www.shzabi.com),杂志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深受广大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工作者的欢迎;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载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迅速成为学会信息发布和会议投稿的平台、学术交流的阵地、医患沟通的桥梁。在全体委员和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现已成为业内具有很强凝聚向心力、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诊治学习班和全国学术年会,与会人数逐年增加。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正确领导下,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一定秉承老一辈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事业推向前进,争取更大辉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 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陈香美
名誉主任委员:陈以平
候任主任委员:方敬爱
副主任委员:邓跃毅、杨洪涛、何娅妮、阳晓、占永立、谢院生
秘书长:倪兆慧
常务委员:聂莉芳、李平、樊均明、梁萌、刘玉宁、李英、孙伟、何立群、袁发焕、魏连波、史伟、程晓红、汪年松、林珊、邵凤民、李伟、刘旭生、郭志勇、陈明、苗里宁、鲁盈、宋立群
委员:余仁欢、赵宗江、那宇、王伟铭、王会玲、叶朝阳、彭文、张勉之、李月红、宋立群、王丹、陈志强、马路、张铎、李锋、戴恩来、童安荣、丁小强、邢昌赢、鲁盈、陈洪宇、胡昭、魏仲南、涂卫平、刘华锋、尹友生、熊飞、谈平、詹继红、刘加林、罗健华、李惠保、王松、姜宏卫、王利华、孙世仁、廖蕴华、王小琴、张新洲、刘书馨、吴杰、杨定平、刘文虎、吉勤、王亿平、郑红光、许艳芳、简桂花、吕静、林洪丽、高继宁、张琳琪、 赵文 李贇、王彩丽、杨楠、胡文博、李保华、庄永泽、 刘虹 张佩青、王铁民、何泽云
经第五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研究推荐,并征求本人所在单位意见,第五届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何 强 牟 姗 郑 颖 马 强 钟逸斐 杨聚荣 文 琼 杨丽平 张昕贤 赵婷婷 张 涛 黄仁发 周 莉 姜月华 耿文佳 崔文鹏 朱 斌 尹智炜 刘文花 张春艳 刘伟敬 李正胜 李清初 徐建龙 刘宝利 列才华 马继伟 朱树义 毛志国 谌 卫 张江伟 徐鹏程 于思明 苗 艳 王琳娜 李 靖 薛国忠 周 珂 李莲花 贺学林 江 蓓 许树根 曹春华 何伟明 赵怡蕊 赵菁莉 田 耘 周广宇 钟 建 刘家生 杜晓刚 王 琳 王 明 陈耀辉 张玮玮 张艳辉
经全体青年委员选举何 强、牟 姗两位同志为青年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网站(www.shzab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