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隶属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是由骨伤科相关专业的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专家组成、从事骨伤相关学科的中西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人才的培训、培养、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的国家二级学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恪守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和相关制度,以中西医结合为宗旨,以发展和壮大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事业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把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进步作为学会工作的第一要务。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精心组织科研协作,力争推出更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成果;不断推进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秉承大医精诚理念,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多年来,委员会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战略,在汲取中医、西医二者之长,融会贯通,继承、发展、学习、创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新理论、新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推动工作,为发挥老一辈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了组织、开发、服务、协调、沟通、推广、监督的作用;同时,团结和组织各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单位中医(药)、西医(药)骨科工作者进行发掘、整理、验证、创新、科普、推广工作,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相关专业的发展和培养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骨伤科人才方面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1年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时即酝酿成立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并于1985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开创者和奠基者尚天裕主任、骨科名家顾云伍主任、金鸿宾主任、马信龙主任先后担任主任委员,挂靠单位一直设立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发祥地天津市天津医院。近年来,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在总会领导们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的鼎力支持下,在全国相关领域专家们的极度关注、厚爱和响应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委员及青年委员专业背景覆盖面广,全国知名度较高,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和一定的代表性。
学会每5年改选一届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每3年改选一届),目前为第八届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天津市天津医院,主委由天津市天津医院万春友担任。随着专业委员会影响力的快速增加,越来越多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相关专业的专家们迫切希望加入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大家庭中来,专委会特设了创伤、脊柱、关节、足踝、外固定、运动损伤与关节镜、骨质疏松、骨与软组织肿瘤、基础9个工作委员会,每个工作委员会均由来自全国各地、各专业近50名专家组成,满足和方便了广大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交流。同时,在部分地区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专委会协助成立、改选了部分地方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骨伤事业在全国的推广和发展。
专业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学术年会,由全国各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公开竞争举办。学会委员及青年委员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宣传,不断为年会的学术性和发展献计献策,使年会的规模与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年会参会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人上升到近800人,学术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每届年会专业委员会均邀请全国各地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相关专业的院士、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通过院士论坛、大师讲坛、专家论坛、专题发言等方式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让与会者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了解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近年设立的青年论坛则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医师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青年医生的交流和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专业委员会积极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辖属地区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每年至少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学会所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各1项,由各全国各地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竞争举办,不但推广了当地中西医结合骨伤新技术与新观念,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相关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历届学员们的广泛好评。
专业委员会积极鼓励学会委员及其研究团队参与科研工作,除协调横向课题以外,每年均征询所有委员参与推荐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每年上报学会两项参与评审。近年来,经本专业委员会推选的项目获得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当前,现代医学正飞速发展,要想赶超西方,并求新、求发展,必须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新成就,为我所用,创出捷径。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将在中西医结合学会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地区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及全体委员和青年委员的倾力帮助和协作下,加强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相关专业学者、专家间的合作与交流,精英引领、和谐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民主办会制度,增强服务意识;组织全国中、西医骨科多方面的专家、机构齐心协力,统一目标,加强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骨伤科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专家团队,并以此平台带动国内同仁共同推进中西医结合骨科事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特色
专业委员会汇集骨伤科相关专业的中医(药)、西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专家构建中西医结合骨伤研究团队,汲取中医、西医二者之长,紧紧围绕骨伤相关学科的中西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进行学术交流、科研、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为发展、创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新理论、新体系等方面进行推动工作。
经第七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研究推荐,并征求本人所在单位意见,第八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万春友 侯德才 林定坤 董 健 林燕萍 朱立国 徐卫国 白希壮 董建文 邓廉夫 卢 敏 李盛华 李无阴 刘小敏
马宝通 孟庆才 马信龙 孙永强 童培建 魏 杰 王 跃 夏 平 徐祖健 尹宏兵 杨 柳 赵 勇 钟远鸣 张英泽
柏传毅 毕大卫 毕荣修 陈博来 曹吉烈 蔡 明 戴致波 杜志伟 付 伟 谷福顺 郭礼跃 韩大为 霍洪军 姜 宏
江树连 吕发明 李开静 李 雷 李西成 刘新辉 刘 昱 李章华 马建兵 梅 伟 朴成哲 瞿玉兴 王炳强 吴立东
王 琦 王萧枫 邢国胜 许树柴 杨 渊 张 晨 詹红生 赵劲民 张震宇 巴虎山 迟晓飞 崔学军 段小军 樊效鸿
何 伟 何承建 黄小强 蒋电明 李 晖 李力更 李亚东 刘效仿 马大年 全仁夫 孙永生 邰东旭 唐六一 王光辉
王连成 王智勇 吴文华 熊小明 杨凤云 杨建平 曾意荣 张 鹏 赵建勇 周章武
经第八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选举,万春友为主任委员,侯德才、林定坤、董 健、林燕萍、朱立国等5位同志为副主任委员,徐卫国为秘书长, 白希壮、董建文、邓廉夫、卢 敏、李盛华、李无阴、刘小敏、马宝通、孟庆才、马信龙、孙永强、童培建、魏 杰、王 跃、夏 平、徐祖健、尹宏兵、杨 柳、赵 勇、钟远鸣、张英泽等21位同志为常务委员。聘请金鸿宾、雷仲民、温建民、李 星、张春才 、王拥军、孔 荣、郭艳幸、刘献祥、邓运明、邹 季、刘仲前、唐林俊等13位教授为第八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聘任邢国胜同志为第八届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秘书。挂靠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
青年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崔宏勋 陈 建 董 华 丁幸坡 方 锐 顾海潮 高 益 何本祥 何春耒 黄 炎 焦永伟 刘晓东 刘 震 黎志宏
孟 凯 米 琨 皮红林 唐树杰 吴 斌 蔚晋斌 许 超 谢富荣 叶丙霖 闫 飞 殷继超 张 涛 赵长伟 张 杨
鲍航行 巴音额古勒 陈 亮 陈思历 蔡振存 费 骏 葛 俊 韩 超 洪俊毅 姜 泳 李 冰 刘 辉 李熙雷
李永津 马剑雄 王爱国 王清玉 徐凡平 余 鹏 杨振国 郑雷刚 张荣超 赵文君 曾伟坤